据了解,春节前后,大芬油画村的部分商户为扩大经营面积在房前屋檐、巷道外墙等处加建玻璃房,用以摆放、悬挂油画等作品。
他表示,所谓临摹复制的画,用行话来说就是“行画”,与原创的作品不同,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
李东山的画室是露天的。他说,现在在大芬村租房搞一个绘画工作室,最起码要四五十万,由于资金限制他不可能租房子,于是只好采取这种最简易的方式。
而在这方面,大芬村亟须进行一些基础工作。首先是功能分区,将行画和原创的区域分开,而不是几千个画画的人杂在一起,鱼目混珠。其次是对进入大芬村从事原创的画家设立门槛,使得画家的成分更纯净一些。还有就是要建立高水平的买家平台,可以考虑由政府出押金,将画家创作的作品拿去嘉德和保利拍卖,再找一些专业人士对深圳原创画家的风格进行点评,逐渐突出风格。
为此,布吉街道专门召开工作部署会,决定对违建玻璃房展开专项整治行动。
事实上,深圳市政府近年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大芬村升级转型。在这方面主要的方向就是支持和鼓励原创,为此还专门投资1个多亿在大芬村建造了深圳最大的美术馆。
附近店铺一位画家告诉记者,由于大芬村的油画绝大部分都是行货,所以这个政府花费巨资建设的现代化美术馆,从2007年建成以来,基本上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的,有人戏称是“大芬蚊子馆”。
据了解,整个大芬村有1000多家画室、画廊,雇用了很多画工,加上李东山这样独自工作的,总数至少在万人以上。
据在油画城经营清风艺苑的画家钱钎石介绍,深圳大芬村从事原创的画家,现在号称有200多人,在他看来,真正有原创能力的,大概在50至100人之间,其中与大芬画院签约的画家有50人,即便是对于这些画家,政府也基本上没有什么资助,仅仅是组织提供一些诸如写生、采风和展览的机会。
根据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有关人士介绍,近期发生在大芬村的“玻璃房风波”,实际上是部分大芬村油画经营者,未经有关部门许可,擅自在画廊和店铺加装玻璃房的违建事件。
“流水线”作画
但事态的发展似乎并没有按照有关方面的预期展开。尽管3月5日是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公告要求大芬村画家自行拆除自建“玻璃房”的最后期限,然而,几乎所有建有“玻璃房”的画家依然岿然不动,没有人在相关通知书上签字。
事实上,在大芬村除了上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绘画技能、租有店铺的油画制作经营者之外,还有一个人数庞大的墙壁画室群体,他们是支撑着大芬村“行画”(即临摹复制画)创作持久低价的秘密武器。
一位对大芬村油画产业素有研究的深圳艺术界资深人士公开表示,近年来大芬村正在加快萎缩,最终恐怕难逃消失的命运。
今年48岁的钱钎石1990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05年下海来到深圳进入大芬村,现在是广东省美协会员。
老张对本报记者说,现时大芬村铺面及房租的价格完全就是“天价”。他以自己为例,整个店面面积不到8个平方米,租金已经从几年前最初的一个月几百元涨到现在的9000元。由于空间太小,很多作品挂不出来。在经过与房东沟通之后,最终在店铺屋檐范围搭建了“玻璃房”,使面积增加了1倍左右。
李东山的露天画室只是大芬村一个一米多宽巷子里的一面四五平方米的墙壁,上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画好和未画好的油画,题材全都是风景的,墙角附近则堆满了各种油画材料,从画布、原料、画笔到画框一应俱全。墙上还安装了卷帘门,晚上收工后,把卷帘门关上就行。
在大芬村入口对面一路之隔的地方就是卢浮宫原创油画城。据说这里聚集了深圳最多最好的原创油画家。然而下午3点多,记者在楼里看到的,数十家油画创作室里除去几个睡觉的,没几个画家的踪影。
李东山说,这样一面墙,每个月的租金是600元,按照一般的进度,他大概两天时间可以临摹复制完成一幅1.8米×0.9米大小的风景油画。售价一般在500块左右,不包括人工的成本大概在60元上下。每个月多的时候卖出10多幅,少的时候也有几幅。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