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端于20世纪初,一开始便交织着殖民压迫的屈辱与民族自强的激愤。近百年来,中国几代优秀雕塑家把自己的成长之路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交汇在一起,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整个民族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创作出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他们以炽热的民族情感和艺术家的良知,塑就了一座座时代丰碑。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要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中,这标志着文化自信已成为时代主脉。在现代城市雕塑中体现优秀传统精神,在古代人物塑造中生发现代的艺术形式,使之与现实空间和谐,与当代审美融合,这是时代的命题。
透过每件光彩夺目的民间雕塑艺术佳作,观众可以领略到呼之欲出的生命跃动,感受其承载的民族记忆与文化内涵。
在中国百年雕塑史上,主题创作是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的,江小鹣《孙中山总理铜像》、刘开渠《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拉开了中国现代雕塑主题创作的序幕。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产生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成为雕塑艺术家们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用雕塑艺术铭刻了这个时代的印记。
龙山、良渚、三星堆等遗址出土了精美的人像雕塑,主要用于祭祀、巫术与器物装饰,这种雕塑传统在我国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从未间断。大量的佛道造像、陵墓雕刻中出现的人物题材雕塑,虽是服务于宗教与皇权,但很多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其中,西汉李冰(约公元前302-前235)像、晚唐洪?(?-862)像、五代王建(847-918)像等古代人物雕像,堪称典范。
写意,这个从原始先民混沌思维、万物有灵及空间恐惧心理中蜕变而出的美妙精灵,当它与绵延千载的中国文化相遇,其翩跹身影便深深地烙进华夏民族的灵魂深处,酝酿出举世无双的中国写意艺术。写意,是中国艺术自由的追求、自主的选择、自觉的需要、自然的流露、自洽的表征和自信的基础!
鸦片战争之后,殖民者曾在租界区内建立过一些殖民者人物雕塑,但数量、范围和影响力均有限,不能代表中国。人物雕塑的大量出现是由五四运动之后从西方留学归国的雕塑家们带来的创作,他们大多接受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学院教育传统,带回了写实人物雕塑创作的技法与理念。从表现手法来看,他们基本延续了欧洲学院雕塑的传统,将人物雕塑作为一种精神品格的承载来表现。这段时期的肖像雕塑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源自学院传统,但是民国时期的肖像雕塑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面貌,他们的创作有各自的艺术特征。第二,由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中国对西方雕塑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带有现实诉求,作品题材多为民主革命家和社会名流,表现时代人物。第三,民国雕塑家们在上海、杭州、北京和广州等重要城市开展的教学活动建立了中国最初的雕塑教学体系,使人物雕塑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对于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贺中令创作的《白山魂》(中国美术馆馆藏)。“绕白山十数日,跋涉数百里”,只为寻访英雄的灵魂,白山的儿子——杨靖宇。一声爆破,炸裂的巨响,深入白山的血肉,喷薄出英雄的心脏。这是一颗烈日般的鲜红的中国心。这块浸染过英雄鲜血、长眠了英雄身躯,凝聚了中华儿女无穷巨力的石头从白山最深处的地心炸裂开来,其势如燎原之薪火。作者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把抗日英雄杨靖宇坚定的目光、不屈的脸庞永恒凿入这白山之心,随即使得厚重的灵石成为永恒的交响。凝视“白山魂”,回望“中国梦”。千万个“杨靖宇”长眠了,他们并没有死。他们浑然浩荡的灵魂沉入大地的心脏,与白山黑水、长江黄河一道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耸立、流淌。白山魂就是中国魂,《白山魂》就是纪念碑,见证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象征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奋斗、永恒的理想。
艺术家对中国艺术传统和文化传统的重新诠释,使之实现现代化转换,是近代以来的时代课题之一。当下的人物雕塑创作的主要方向是深度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探索雕塑艺术本体层面的现代转型。留苏的老一辈雕塑艺术家主动寻求变化,吸收现代雕塑的表现手法,并探索表现中国传统审美意境。当代雕塑中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在题材上有意识地选择了影响中国文化进程的重要人物,通过肖像雕塑的方式系统地塑造了传统文化的脉络。在艺术本体方面重新梳理和解读传统雕塑资源,尝试构建一个包括哲学层面的文化观念、艺术的审美意趣、表现手法在内的创作思路。将书画中的写意性引进人物雕塑创作,以达到人物个性、文化属性、造型形式与表现方式的同构,为人物雕塑开拓新境。
展览分为砥砺铭史、塑魂立人、时代丰碑、匠心着意、多元交响、文心写意、溯源追梦七大篇章,共同叙述中国百年雕塑的历史。
“多元交响”放眼改革开放以来雕塑领域的多元创造。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雕塑界在艺术观念和文化意识的表达方式上发生了转变,逐渐由审美追求走向文化追索,从纯语言形式的探索转变为对观念的探讨。新时期的中国雕塑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大众媒介融入雕塑创作,多元的形式语言与观念创新在变换的展示空间中为雕塑艺术建构了多重阐释维度,拓展了雕塑艺术本体的内涵。新时代的雕塑家多从微观的视角对各种材料进行混编、重组、延拓,在“物”的视野中重新定位“人”在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时间与空间概念中的位置。雕塑也更多地与建筑、绘画、表演等艺术相互融合,强调与大众交流的更多可能性,借助大众文化的资源展现更具当代文化特征的生活样貌。新一代雕塑艺术家们对于过去的具象、抽象争论不再纠结,而是更加重视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元的手段来传达思想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