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魂立人”聚焦肖像人物雕塑,深度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探索雕塑艺术本体层面的现代转型。以“人”为中心的塑造是人类美术史上永恒的主题,体现了人类对社会、历史、自然的反思和心灵的表达。从民国时期留学欧洲的雕塑家们在上海、杭州、北京和广州等重要城市开展的教学活动建立了中国最初的雕塑教学体系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苏联雕塑教学体系的普及;再到新时期雕塑艺术家重新面向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人物雕塑在艺术语言、创作理念、雕塑材质、展陈方式等方面都经历了变革与融合,特别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精神引进人物雕塑创作,以达到人物个性、文化属性、造型形式与表现方式的同构,为人物雕塑开拓新境。
白山魂 贺中令 1984年 石雕 65×101×68.5cm 中国美术馆藏塑魂立人
此次“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是中国迄今以来规模最大、内容全面的雕塑展。在展示中国雕塑百年历程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美术馆在雕塑领域收藏、典藏与学术研究的成果,这些藏品在中国美术馆历次重大展览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次展览以雕塑艺术作为主线索,为民族塑魂、为人民塑像,更体现出中国梦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写意雕塑洋溢着对孕育自身文化的礼敬,闪耀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光。具体表现为“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气韵生动”的内在生命、“游观洞察”的观照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和“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王临乙 焦裕禄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张文新创作的《鲁迅坐像》(中国美术馆馆藏),塑造了一个硬朗坚毅的鲁迅形象,他目光朝向远方,自信从容,表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鲁迅是文化的自觉者、审美的觉醒者。他以深刻的思想,以文字的透彻和锐利,揭示了社会真实。在民族危难的20世纪上半叶,他以悲剧与崇高,斗争与反思为基调,以大众的艺术引领青年艺术家,启迪了一个时代。因此,“鲁迅形象”始终是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最普遍、也是最“刻骨”的存在。《鲁迅坐像》是刀刻的鲁迅,是铜铸的鲁迅,它是鲁迅精神的凝固,是形神俱佳的雕像,更是民族魂的象征。
司徒杰 白求恩像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