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写意”熔铸写意雕塑的核心精神。写意雕塑洋溢着对孕育自身文化的礼敬,闪耀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光。具体表现为“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气韵生动”的内在生命、“游观洞察”的观照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和“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写意雕塑还一直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民,焕发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生命气象!写意精神,是中国艺术的真精神,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写意雕塑正在以强大的文化自信,激发出艺术家的弘道理想,集聚起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回应现实的精神力量,又以真诚的创作理念,提炼成全人类的情感符号,成为走向世界、通行世界、浸润世界的艺术语言。
六七十年代的人物雕塑有主题化和类型化两大特征:着重表现领袖、工农兵等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突出“高大全”与“红光亮”的特征。这一时期的创作可视为50年代开始的学习苏联潮流的延续,作品手法利落、特征鲜明,同时也存在风格相对单一的时代局限。
陈健 铁骑 2015年 铸铜 91.3×76×84.5cm 中国美术馆藏与民间雕塑相同,艺术家在生存环境中从内容到材料获得灵感,寻找艺术语言。他们充分运用随手可得的材质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制作方式,使内容与形式,造型与材料融为一体。一团团陶土、一方方石料、一块块木材、一根根竹节、一片片金属,都糅合了作者对自然的认识,对生活的情感,对传统雕塑的思考,对民族精神的感悟。譬如,德化白瓷中的佛像丰颐秀目、宁静安详,观音像质感温润凝洁、动静相宜;檀香木雕气势恢宏、构思独特、工艺精湛,尤其强调线与面的结合与变化,洋溢着浪漫的欢愉。这些闪现于指尖上的灵动,是最有温度的、最感人的作品。这些生发于本土的、内心的艺术,也为学院教学、当代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现场照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深地融入新中国雕塑家的血液中,他们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涌现出大批朴素地表现社会现实的作品,反映了中国革命历史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成就。这些作品以其特有地视角、感人的魅力,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表征,在新中国雕塑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以工农兵、领袖、英雄、劳模以及重要历史事件作为主要创作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面貌和精神特征,凸显出无以替代的价值。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城市雕塑艺术与新时代相关联,巍然崛起的艺术形式与“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精神相呼应。它们不仅成为城市文化地标,更成为公众心中的精神地标。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出民族化、大众化的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说:“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这是中华民族维护世界和平的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开始学习西方雕塑的第二次高潮,这次主要通过派遣学生留苏和聘请苏联专家来华举办研习班、讲座等形式推广苏联教学模式。苏联雕塑在形体、结构、动态等方面严谨的特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培训体系灌输到当时的创作中。同时,在取材上强调深入新中国社会改造的“生活”中去,通过人物雕塑表现这种改造和建设的精神。这一时期一大批雕塑艺术家开始涌现,一批重要作品得以问世。
文心写意
从表现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到近年来的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大型组雕创作等一系列全国不同风格雕塑家的精品力作和建国以来所有的优秀主题创作,不仅以艺术雕刻了历史,也展现了中国雕塑家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拳拳之心。
文楼 风竹 1983年 21×20×35.2cm 中国美术馆藏现场照片部分作品欣赏
这里展示的是从1915年到2017年出版的与雕塑相关的部分杂志、书籍、画册,由这些形象的雕塑资料,观众们可以走进那逝去的文化时空感知中国百年雕塑的发展历程,感悟中国百年雕塑的心路轨迹。
当代中国城市雕塑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度,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展望未来,一个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承载中国气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雕塑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家们逐渐走出单一的写实主义观念与手法,推动了雕塑艺术观念的多元化与材料运用的多样化,特别注重开展对雕塑艺术本体的研究与思考。他们从雕塑家的角度积极地参与到和当代语境的对话之中,并作出有特点、有价值的回应。因此,雕塑创作呈现出活跃、生动的状态。从作品的整体面貌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基本类型:一是以学习西方古典雕塑技巧、语言和表现方式,倾向于视觉审美研究为特征的作品;二是形式探索类的作品。其中包括较为丰富的内容,比如以青铜器为创作资源,以西方现代主义各阶段的艺术特征为创作资源,以西方当代艺术创造为创作资源,以西方新原始主义为创作资源的作品等等。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强调雕塑自身造型的规律和语言,进行着抽象、意象的实验,尝试使用新的材料,并挖掘材料自身特性,展示新的价值。三是观念型作品。艺术家于各种材料和造型手段的运用中,寄予了文化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他们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出发,站在“人”的角度,而非想象中的“时代角度”来表述社会责任感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认知。
砥砺铭史
小至十几厘米的雕塑,大到几十米的城市雕塑的图像展示,以及大量难得一见的文献资料都在本次展览中有所呈现。展览还借助3D扫描和打印技术,在展厅内重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雄浑悲怆的场面,同时也从西藏自治区征集到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著名泥塑《农奴愤》残存的头像30余件,均为本次雕塑大展的亮点。
改革开放以后,人物雕塑创作从题材到艺术面貌均呈现出多元化势态,逐步涌现出勇于创新和探索的作品。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可以将这段时期的肖像雕塑分为三个方向:以欧洲学院雕塑为基础进行的探索;借鉴欧洲现代雕塑进行的探索;重新面向中国传统进行的探索。需要提示的是,这些探索方向只是就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而言,它们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彼此融合,同一个艺术家作品中会呈现几种可能性。
潘鹤创作的《开荒牛》(中国美术馆馆藏),是深圳的标识,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意象。过去,我们往往用牛来喻指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人。但在此语境中,它却被赋予了全新的意涵:拱背曲腿、步履维艰却毫不妥协、倔强向前的开荒牛,正在拔掉盘根错节的树根,拔掉腐朽的封闭思想,拔掉落后的城市形象,成为迈向美好未来的探路者。如今,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但我们依然需要开荒牛精神。在并不如烟的历史镜像中,那些面对荒芜且无可依傍,以极大勇气和使命感完成超越与重构的开拓者,已经凝炼为开荒牛的符号被我们铭记。而他们的精神亦将被我们传承——那些曾经的冲突与转变、困境与出路、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落,无不映照着当下,成为我们理解所处时代的线索和启迪未来发展的灵感。
钱绍武 阿炳 2004年 50×29×56cm 青铜五四运动以后,大批学子赴海外求学,中国现代雕塑希望的种子开始萌芽。他们把西方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写实手法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的创作方式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朴素、庄重、写实,并富有装饰意味的雕塑风格,为中国雕塑教育的兴起和西洋雕塑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他们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融入革命文艺。
钱绍武创作的《阿炳》,表现的是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本名华彦钧)。他身前异常凄苦,死后备极荣耀,其创作存世的六首乐曲皆为民乐瑰宝,尤其是《二泉映月》已经成为蜚声世界的经典名曲。这件阿炳塑像没有表现音乐家磨难的面容,而是选取他沉醉于演奏的瞬间,旨在传递其内心的情感。对作品凝视良久,仿佛能听见琴弦流泻出的美妙旋律,体会到阿炳辛酸难言的无奈和长歌当哭的悲愤。事实上,阿炳尽管双目失明,但无尽的黑暗反而让他远离了豁然的放浪,可以敞开心扉去感受神启的光芒。这尊塑像中的阿炳身姿瘦弱,衣衫褴褛,虽然他的眼睛看不到映月的二泉,心里却在为自己争取灵魂的绝响,在宁静的月夜,恣肆宣泄。这,是落拓中的高雅,更是卑微中的伟大!
随着改革开放成为时代的命题,城市雕塑创作的核心任务就是推陈出新,创造出反映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一时期的雕塑创作在材质、风格、美学、文化等方面呈现出多元繁荣的局面。新时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成为改革创新文化表现的主题。1982年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小组的成立,更是在组织建构上对城市雕塑的科学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滑田友创作的《出浴身段》(中国美术馆馆藏),脱胎于西方古典造型艺术,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下,在抗击侵略的硝烟中,一切理想化的静穆之美终将归于幻灭,代之以残缺的、羸弱的、拖沓而又痛苦的体验。年轻的中国艺术家,身处异国,却不能忘怀祖国危难。沉重的现实不断击打着艺术的魂灵。滑田友意识到战争不仅击碎了古典艺术的神殿,更给人们的肉体、精神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苦楚。战争击碎了一切美好,毁坏了一切人类的文明,使得理想残缺、生活支离、精神萎靡,人们不能安宁地生活,痛苦而彷徨。《出浴身段》宛如在古典主义废墟上站立起来,虽然承受着现实的重压,身体不再挺拔,但并非绝无希望。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激发着新的文明重新屹立,就如同这遭受创伤,仍然站立着渴望新生的《出浴身段》。
长期以来,几代中国雕塑人在主题雕塑的创作中凸显出他们真挚的爱国情怀和高度的艺术水平。通过对深厚博大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生机勃勃的创新文化和饱含理想的追梦文化的表现,将雕塑与文化,历史与艺术,空间与时间有机融汇,使得中国百年雕塑闪耀着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光芒。
在中国雕塑发展的历程中,20世纪初期的中国雕塑为后来雕塑事业的发展奠立了具有启蒙意义的基础。最为感人之处是中国的雕塑家从一开始就把雕塑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所塑造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哲人、伟人,他们所塑造的老百姓是具有温厚的人文情怀的、饱含着勤劳朴素精神的平凡的中国人。从江小鹣《孙中山总理铜像》到刘开渠《淞沪阵亡将士纪念碑》,从李金发《蔡元培像》到滑田友《轰炸》,从王静远的人体雕塑到王临乙的《大禹冶水》,均体现了这种精神。这一时期的雕塑创作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强而奋力斧凿,为东方古国的独立和解放而铿锵呐喊。一系列重要雕塑矗立在中国大地上,反映了雕塑家们的爱国情怀与艺术高度,体现了他们在20世纪的文化历史风云之中的积极探索精神。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导下,中国雕塑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连,诞生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雕塑作品。
梁明诚 钢琴 1990年 45×80×50cm 铜中国美术馆藏由中国美术馆主办,长春市人民政府支持的“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 于2017年9月6日至9月17日在中国美术馆全部展厅及户外空间展出。展览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讲话精神,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雕塑艺术为切入点,对中国美术馆馆藏及当代创作雕塑作品进行梳理、研究。展览展出中国百年以来316位雕塑艺术家的精品力作590件,全面呈现中国百年雕塑的发展脉络与重要成就。
田金铎 走向世界 1985年 34×18×58.8cm 中国美术馆藏 写意雕塑,正是这样一种体现了自由、自主、自觉、自然、自洽、自信,且谱写了历史辉煌,闪耀着时代光芒的民族艺术。诚如熊秉明先生所说:“为山先生在最近给我的信中说他造了一个新词‘写意雕塑’。我说造得好。写意雕塑既是中国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这是中国艺术的真精神。” “写意雕塑”概念的提出以及实践的探索,标志着写意与雕塑的结合进入了审美自觉、文化自信的境界。近百年来,中国的雕塑家与理论家在实践探索、理论研究中,不断深化对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的研究。他们的理论思考与研究促进了新的创作,新的创作也激发了新型理论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使得雕塑的实践与理论成果丰硕而弥新。早在1929年,梁思成就展开了对于中国雕塑史的研究与讲学,开启了中国雕塑理论研究的先河。这一时期,《良友》《北洋画报》《上海画报》等刊物对中外雕塑家及其作品的宣传与传播也是较为丰厚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还出版了王济远、张澄江选辑《蓬蓬雕刻集》(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熊松泉编《雕塑浅说》(商务印书馆,1934版)、叶绍钧等编《剪贴和雕塑(小学第一集)》(中华书局,1948年版)等一系列雕塑著作。新中国建立以来,雕塑理论研究、雕塑史研究、雕塑技法研究等著作以及雕塑家作品集的出版犹如雨后春笋,共同见证了中国雕塑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中国雕塑艺术在良好的文化生态中不断前行。
对于重大题材的主题雕塑,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及80年代初的创作手法多为“叙事”与“亮相”。80年代中期之后,在历史题材的雕塑中有了新的探索,在历史反思、价值判断、审美观念、形式构成、体量对比、内容提炼、表现手法、空间营建、材料运用诸方面都有了超越。通过对民族苦难历程的表现,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表现,唤醒民众,勿忘国耻,缅怀先辈,为伟大民族的复兴而振奋力量。尤其是对历史上重大事件的表现,站在人类的立场,并以发展的眼光回顾、前瞻,创造耸立于世界的精神纪念碑。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1958年落成)、《四平解放纪念碑》(1954落成)成为新中国雕塑主题创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象征。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