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雕塑家从西方引来肖像塑造法和纪念碑建造法,不断尝试将西方古典写实手法与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相结合,探索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语言。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雕塑家学习苏联雕塑艺术,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找到了创作方向。
新时期的中国雕塑强调日常生活经验与大众媒介的介入,多元的形式语言与观念创新在变换的展示空间中为雕塑本身建构了多重阐释维度,拓展了雕塑艺术本体的内涵。新时代的雕塑家多从微观的视角对各种材料进行混编、重组、延拓,在“物”的视野中重新定位“人”在无穷大和无穷小的时间与空间概念中的位置。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以及正在进行的现实题材创作,共同为先贤塑像,为文化立碑,为未来树典范。
滑田友 出浴身段 1940年 32×47×99cm 中国美术馆藏
喻湘莲、王南仙 大阿福 彩塑 中国美术馆藏
回望历史,老中青三代雕塑家将自己的艺术生命、艺术理想自觉地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极大的热情从不同维度投入到城市雕塑艺术创作中。他们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和伟大的时代,是党领导文艺所结出的丰硕成果,显示了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吴为山创作的《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部分组成。其中很多形象均有现实原型,作者曾亲自访问大屠杀幸存者,通过与他们交谈激发艺术灵感。组雕中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形象,皆表现我遇难同胞。遇难者群像的惨烈,足以佐证侵略者反人类行径的凶残。在此,重要的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雕塑家以自己真诚的声音和激越的情感,唤醒了沉睡的灵魂,唤起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是新时期以大构成以及写意雕塑的方式建构民族苦难历程纪念碑的扛鼎之作,2014年成为国家公祭纪念碑。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