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渠、滑田友、萧传玖、曾竹韶、傅天仇、张松鹤、王丙召、王临乙等集体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由“胜利渡长江”等八个题材共十幅作品构成,概括表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艰苦历程。周恩来总理提名刘开渠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兼美工组组长。在刘开渠主持工作期间,他以行政领导和雕塑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带领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统一认识,对协调整体风格发挥了重要作用。浮雕的创作与制作历时9年,1958年竣工。其风格写实,手法朴素,构图虚实结合、张弛有度。作品并未以伟人、领袖作为表现对象,而是刻画了大小近于真人的人民形象,其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态各具特征。整件浮雕作品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凝结着激动人心的历史,彰显着民族史诗的气息。可贵的是,其内容表现了时代而艺术水平则超越了时代,直至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不但显示了中华民族深厚博大的胸怀与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且成为新中国里程碑式的雕塑。“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使用3D扫描技术复制全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展示于中国美术馆圆厅,成为大展亮点。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重点展品
从新时期的很多雕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问,我们可以窥探到艺术家试图对以往社会经验的解构。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雕塑界发生了艺术观念与文化意识的转向,雕塑艺术的总体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与过去不尽相同的特征:逐渐由审美追求走向文化追索,从纯语言形式的探索转变为对观念的探讨。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造型体系、现实主义的语言表征方式成为构建中国百年雕塑的基础元素。就这个意义而言,它的存在和主导价值也促使中国文化崛起以及中国艺术家对本土文化作出价值判断,并从传统中吸取养分,寻求精神,在本土化的语序中建立自身的文化逻辑。比如,艺术家对宇宙观的表达就彰显了都市化进程中生态面貌的转型与现代人生活场域、生存现状的描述。此外,我们还从新时代的雕塑艺术中找到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新型的、可以使当代人在技术层面上共享的表述方式,艺术家们正是通过多元化的创造手段构筑了与公众的交流链接。
雕塑艺术的主题创作是围绕特定内容而展开的,力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的水乳交融。
溯源追梦
2008年,在首届全国城市雕塑高层论坛上,新一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首倡“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
现场讲解 写意雕塑以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中外结合提供可能,将古今融汇化为现实。一方面,它将原始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秦俑装饰写实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和民间朴素写意风的中国传统雕塑文脉接续起来。另一方面,它又将此传统文脉逻辑与西方写实主义中出神入化的形神表现,以及现代视觉艺术革命中的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诸多流派的形式创造置于同一文化空间,在现代话语中寻找“异口同声”的心灵表达,打造出一种神似与形似之间的精妙平衡,成为既具备民族艺术精神又不失人类情怀的中国现代雕塑。故而,写意雕塑是对传统雕塑进行整理、吸纳、重构,并与西方雕塑进行有效融合之后结出的文化果实。在这里,阴阳之道、天人之气、自然之态、乐舞之魂、书法之魄、丹青之韵、诗骚之情,凝合冥结;在这里,本心之灵动、文化之丰厚、科学之理性、技艺之精纯、人性之圆融,辉映互渗。写意雕塑以昂扬的精神意志和高华的风度气派,向世人叙述和弘扬着一个古老而弥新民族的诗性追求。刘开渠 马克思、恩格斯浮雕像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江苏无锡的惠山泥塑于明清之际声名鹊起,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誉。其中,以“手捏戏文”一类作品最为精妙,它多取材于京、昆戏曲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生动细腻、色彩华美。“泥人张”彩塑是我国著名的家族雕塑流派,得名于清代道光年间雕塑奇才张明山。“泥人张”彩塑以高度的写实技巧见长,开拓了清末民初时期市民艺术的新风。广东潮州大吴泥塑相传于南宋末年从中原迁徙而来,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大吴泥塑保留了早期民间泥塑的工艺技法,尤以“压泥成片,褶片成衣”的手法独树一格……民间雕塑题材广泛,凡世俗生活、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以及具有吉祥喜庆寓意的飞禽走兽均有表现。艺人们往往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和对生命情感的感知,捕捉其中最典型、最生动的瞬间进行提炼和升华,使人物神情直接对应真实心灵。民间雕塑有着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艺人们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总结了一套成熟的泥塑创作经验。对于彩塑,民间有诀:“三分塑,七分绘。”人物的性格神态、吉庆的民俗内涵等都依靠彩绘来体现,因此更为强调彩绘的作用。惠山泥塑色彩丰富而和谐,饱满而甜润,“泥人张”彩塑清雅精致,大吴泥塑常常点缀金色,凤翔泥塑用黑色勾勒边线,装饰意味浓厚。而皇城根下的北京泥彩塑着色富丽,用笔洗练,颇显灵动。
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伴随数千年来民族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经历了南北朝的兴盛,隋唐的繁荣,宋元的多民族文化融合,明清的发展,中国传统雕塑不仅产生了令人称叹的陵墓石雕和佛教造像,还产生了不胜枚举的民间雕塑杰作。它们如同民间的歌谣一样,散落在广袤的乡野,印在广大民众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围绕建国十大建筑,诞生了一系列以庆丰收、民族团结、全民皆兵、海陆空军等为主题的大型组雕,影响广泛。《农奴愤》《收租院》等也为配合阶级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中国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学术总主持吴为山表示,在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在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代,几代中国雕塑家用指纹和刻痕,将民族精神铸就为不朽的丰碑,成就了无数永恒的经典。这温度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时代丰碑”探索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变迁。中国几代优秀雕塑家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整个民族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创作出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他们以炽热的民族情感和艺术家的良知,塑就了一座座时代丰碑。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引领下,中国雕塑家们深知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当代中国城市雕塑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度,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这些作品不仅成为城市文化地标,更成为公众心中的精神地标。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