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做好改革开放历史文化保护。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改革开放历史文物保护的意见》(深办〔2010〕29号),广泛开展改革开放历史文物征集,做好改革开放文物普查,认定和公布一批改革开放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深圳改革开放历史雕塑群,建立改革开放历史文物名录。加强改革开放历史研究,不断丰富《深圳改革开放史》的展陈内容,努力把市博物馆建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重要基地。探索改革开放历史文物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把改革开放历史文物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线路,扩大改革开放文物保护的社会效益。
金融政策。落实国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有关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创新贷款融资模式、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金融机构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范围内给予文化企业一定的利率优惠。引导金融机构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为扩大文化出口提供资金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加快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有效分散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风险。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功能健全、实用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文化服务指标领先全国,文化民生福利水平显著提高。
(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传承深圳文化根脉。
影视演艺业。重点发展影视剧创作、原创音乐、数字影视、高雅文艺演出、主题公园演出以及相关的策划、导演、教育培训等。
31.加强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与推广。大力发展都市水墨画、音乐剧、话剧、舞剧等当代艺术门类,培育现代都市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设计之都”的品牌效益,提升深圳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更新的文化品位,推动创意设计向市民生活和产品制造领域渗透,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发挥移民文化优势,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培育国内外领先的文艺现象、文艺形式、文艺流派,形成鲜明的现代都市文化特色。加大深圳文体旅游整体形象策划,打造“创意深圳,时尚之都”城市文化形象,设计、开发城市文化形象宣传标识和宣传品,加大城市文化形象公益广告投放,借助大运会、文博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及展会、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城市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开展“创意深圳,时尚之都”宣传推介,扩大深圳文化影响力和城市知名度。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树立“文化民生”意识,坚持把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普及和品位提升协调发展,兼顾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特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衡发展。
37.创新文化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事业单位理事会的规范运作。推进事业单位财政经费供给方式改革,实行“以事定费”和“购买服务”。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实行全员聘用制基础上,深化岗位设置和工资分配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支持转企改制经营性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完善对转企文艺院团和演艺场所的扶持机制,加大对其进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教育普及活动,推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