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呼应,架上雕塑更具探索性,完成了与当代艺术的对接,以一种更为开放的状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随着798艺术区、宋庄艺术家群落的发展,展览雕塑的空间更为丰富,实验性更强。 因此,雕塑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提出了以“泛雕塑”为概念的展览。 而由于市场等原因,一批画家也加入了雕塑的队伍,将自己符号化的形象从平面拉入了三维空间,成为新世纪的特殊现象。
孙振华:《雕塑空间》,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尹吉男:《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 生活·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1993年版。
建国以来,雕塑艺术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创作既有工程浩大、气势恢弘的环境雕塑,也有反映雕塑家个人艺术理想的小品雕塑。经过十年的发展,特别是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新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城市建设和艺术事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二节 丰功伟绩──毛主席纪念堂雕塑
《劈山引水》是刘士铭早年的代表作品,该作品在苏联雕塑专家克林杜霍夫推荐下,经过放大作为“七一”献礼,并被安放于北京中山公园的保卫和平坊前,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也曾经刊登过。不同于其他的政治性、图式性很强的大跃进时期的雕塑作品,《劈山引水》有着宏大的气魄和很强的中国民间艺术的特色,雕塑通过一个将山从中间劈开的男子的形象,在表现一种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的同时,呈现了一个戴着头巾的典型中国农民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