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最后塑造的结实牢固,塑像小组请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精确计算,塑像几乎整体浇筑出来。水泥浇注干透后,表面有一层泥浆皮需要“剁斧”,清华大学全体人员都参加了最后一道工序,夜以继日地干,应该说当时的参与者大多有一种成就感和荣誉感。
另外,如中国雕塑学会、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中国雕塑研究中心[28]、等一批专业的雕塑研究机构对于雕塑艺术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相继出版了《中国雕塑》系列、《回望沧海——20世纪中国雕塑文选》、《走向现代——20世纪中国雕塑大事记》、《雕塑北京——北京城市雕塑55年经典作品》,其先后举办的“金属之声:中国雕塑学会第一届学术邀请展”[29]、“出纸三分——王少军雕塑作品展”、“破立之道——刘永刚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1990年,北京以第11届亚运会为契机,由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组织了三次北京市范围的城市雕塑征稿活动,完成了一大批在艺术质量、数量、社会效益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的城市雕塑作品。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雕塑创作活动,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同年,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根据国际惯例进行公共环境艺术建设。其中结合建筑环境的雕塑作品共20组四十余件,包括展望、张德峰的《人行道》、隋建国的《源》、时宜的《七星聚会》、司徒兆光的《遐思》及台湾雕塑家杨英风的《凤凌霄汉》等作品。[20]这是将雕塑与一个建筑群以景观概念为思考起点,进行实践的一次成功的案例,尤其是展望、张德峰的作品开始关注作品与人的互动关系,隋建国的作品已经开始将作品与空间进行有效的融合,应该说这是中国理性地进入公共艺术思考的开始。这种思维方式已经超越了雕塑作为建筑的补充与装饰的状态,而具有了新的价值。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