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以雕塑艺术为主体,为中国与国际雕塑艺术界的交流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这座雕塑公园中由于没有硬性规定的主题,因此雕塑艺术家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和创作空间,也更加注重对于雕塑艺术本身的探索,这座雕塑公园将高水平的雕塑艺术品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创了雕塑与城市融合对话的新空间,充分展现进入新世纪北京的艺术风貌,提升城市雕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编:《新北京 新奥运-体育雕塑展》,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溘然长逝,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做出《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决定毛主席纪念堂在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也就是1977年9月9日)落成。1976年11月17日由北京市城建委负责人赵鹏飞同志召开了会议,会上正式宣布雕塑美工组成立。会后进行了分工,雕塑组由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盛杨任组长、四川美院叶毓山、沈阳鲁迅美院田金铎、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工厂李祯祥和北京市房管局韩福裕同志为副组长。叶毓山负责北大厅雕塑毛主席像组,田金铎负责北门外毛主席“丰功伟绩”组,尹积昌负责南门外“继承遗志”组,堂内装饰设计美术组由文化部艺术局负责人华君武负责,之后又相继聘请了刚刚被“解放”出来的刘开渠、王朝闻为顾问。
除了大量涌现的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外,“雕塑公园”也在良好的政治和艺术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中国雕塑公园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北京“正义路”、“玉渊潭公园”,“亚运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陶然亭公园”等地的公园雕塑群,但真正形成雕塑公园的是盛杨主持的“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园”,这也是首座由政府出资、并以“雕塑公园”命名的公园,建立于1985年。此后在北京还建设了“北京抗日战争雕塑园”、“北京长安街雕塑长廊”、“北京红领巾雕塑公园”等。
然而,雕塑作为一个学科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的。当我们将其外延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在稀释其自身所具有的力量与深度。因此,也有些雕塑家在思考这一问题,像绘画要求回到画布一样,雕塑家也提出了回到架上的声音。可以看出,新世纪开始之时,在雕塑界出现了两种状态:城市雕塑与建筑、园林、景观、城市设施主动结合,融入城市之中;架上雕塑则在回归与突破中发展。而北京成为了各种雕塑形态表达的平台,这也就是她作为一个文化中心的最大价值。
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竣工后,《美术》杂志社两次邀请参加雕塑创作的部分雕塑家进行座谈,并以《让工农兵看了满意》为题发表在1977年第5期《美术》上。
殷双喜主编:《回望沧海-20世纪中国雕塑文选(上)》,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1952年5月,北京市政府担负了兴建纪念碑的重任。两个月后,纪念碑建设进入施工阶段,雕塑的创作、审稿、定稿工作成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雕塑在此项工程中处于显要的位置,雕塑内容与纪念碑主题的关系,雕塑形式与碑体造型的关系,雕塑形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及雕塑自身选题、构思、造型、制作的质量优劣都直接关系纪念碑能否成功。
1974年春,由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美术学院、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教师等组成了赴藏雕塑组,其中主要成员有:王克庆、曹春生、赵瑞英、张德华、张得蒂、关竞、时宜、司徒兆光、郝京平、李德利、杨为铭、多吉平措等。[13]这其中主要的艺术家皆来自北京。
[27] “园林乌托邦”于2008年5月11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
南门外两座人物群雕的主题是表现各族人民决心继承毛泽东遗志,誓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这两座雕像各长7米,宽3米,雕像高6米,人物高 3.5米左右,每座由13人组成。南门外西侧的一座群雕有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战士和保卫祖国边疆的各族民兵的塑像,这座群雕的东面,是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工人、农民形象。在他们后面,是一个踏上征途,回首瞻仰纪念堂的少数民族宣传员,雕塑面对纪念堂的是一个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的老干部带着一个青少年向毛主席庄严宣誓。南门外东侧一座群雕是我国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和各族人民的形象,体现着他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精神。最前面是手捧毛主席著作、挥臂向前的大庆人和肩扛铁杆的钢铁工人并肩前进,群雕里还有手捧新产品的纺织女工、少数民族的女拖拉机手、地质勘探队员及科技工作者形象。雕塑面对纪念堂的是一个陕北的老贫农带着一个青少年向毛主席庄严宣誓。
[8] 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982年是北京乃至中国城市雕塑发展划时代的一年。 这一年,由刘开渠等老一辈艺术家正式提出了“城市雕塑”概念,而且以组织的形式,成立了跨部门的机构,使“城市雕塑”从概念走入了具有管理机制的体系当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雕塑首次正式纳入规划体系,中国城市雕塑的概念正式诞生了,要求在更广阔的公共空间建立服务人民、美化环境的雕塑作品。这标志着新的雕塑创作体系开始形成。城市雕塑概念的提出、深化,扩大了雕塑艺术的内涵,其走进民众、贴近生活的理念,使雕塑艺术走出学院,融入公共环境和民众生活中,对中国雕塑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985年,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倡议和支持下,由国家体委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体育美术展览”举行。很多获奖作品陈列在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公园和博物馆。同年,北京城市雕塑提出“占领要冲”的建设方针,先后建设了《中国少年英雄纪念碑》(冯河)等纪念碑雕塑;《孙中山》(曾竹韶)等纪念性人物塑像;还有《和平少女》(由潘鹤、王克庆、郭其祥、程允贤共同创作,图3-4)、《海豚与人》(崔玉琴等,图3-5)等一批主题地域标志性雕塑。
这变化种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其间有一个展览值得关注:2000年6月,由香港艺倡画廊主办、为期一个月的“东方广场——中国现代雕塑精品展”在北京东方广场开幕,参展艺术家包括王中、于凡、段海康、隋建国、展望、李象群、姜杰、向京等20余位,共展出五十余件作品。这个在东方广场这个商业空间举办的展览,几乎囊扩了90年代出现的新锐雕塑家的作品,从先锋走入商业其实无形中说明他们的作品已被相对广泛的认同,而这批作品中的大多数又被以公共艺术的形式长期陈列出来,完成了其从架上走入公共空间的转换。因此,具有特别的意义。
文革中第一座户外毛主席雕像首先出现在清华大学,是将清华具有历史意味的二校门以破四旧的理由拆除后建成的,属于标准的“先破后立”。1967年5月4日,毛主席全身塑像在清华大学正式落成。这座雕像高8.1米,钢筋水泥材质,花岗岩贴底座刻着林彪的题词:“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件作品选用的是叶如璋的雕塑稿修改而成,参加放大创作的有清华大学建筑系美术教研组教师宋泊、郭德庵,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雕塑家张松鹤等多位艺术家。方案几经修改,最终达到了各方面的满意。毛主席的形象采用了其在接见红卫兵的时候的常见姿态:身穿军大衣,头带军帽,高举右手,这一姿势后来也成为毛主席雕塑中常用的姿态。
[1] “庆丰收”是人们对于这两组雕塑通俗的叫法,实际上这个雕塑的正式名称为《人民公社万岁》,两个雕塑的名称分别为: 《农林牧副渔生产全面发展的人民公社万岁》和《工农商学兵互助结合的人民公社万岁》。
在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雕塑概念仅有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北京的雕塑是与共和国同时起步的。这与雕塑所具有的永恒性有关,与雕塑在空间上的特性有关。
[4] 滑田友1933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劈山引水》刘士铭王明贤、严善錞:《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2008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宴,同时也是文化艺术的盛宴,“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三大核心理念之一。与北京奥运同行的是“建设百件奥运雕塑”项目,这个项目汇集了24个国家的100件雕塑作品,这些作品被安放在奥林匹克公园、国家大剧院、朝阳公园等重要城市节点,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奥运场馆和城市空间的艺术氛围,而且更直观地体现出北京作为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开放姿态。 项目邀请到的国际大师包括了各个领域内的名家和精英:有后现代建筑概念的创始者——国际著名建筑理论大师查尔斯·詹克斯的《无极》;引领新艺术形态的动态艺术大师——国际动态艺术协会会长拉尔方索的《风中之舞》;连续12年组织举办国际雕塑创作营的地景艺术家罗兰·梅尔的《付出与获取》以及乔纳森·博罗夫斯基的《人塔》、伊琳·齐默尔曼的《林中的行板》,还有著名的中国艺术家隋建国的《大地》、曾成钢的《圣火接力》、 李象群的《永恒的运转》、魏小明的《风采》等作品。
[3] 刘开渠1927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
[5] 王临乙1929年赴法国里昂美术学校学习。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是进入新世纪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又一力作。此雕塑公园的建成,以2002年所举办的“交流 融合 超越——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为基础,分两期建成。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25]是国内当时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形式最多样、内容最丰富的雕塑艺术展。其中如斯考德·万伯乐的《春的仪式》,程允贤的《藏族姑娘》,韩美林的《众志成城》等都是这次展览的参展作品。如今雕塑公园内的180余件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雕塑、浮雕、壁画作品融于层次丰富、绿荫浓郁、花团锦蔟的植物之中,营造出“半园绿韵泉醉,一街风景长安迷”的优美景观。园中雕塑作品,以现代、精粹、互动、发展为主题,其设计从视角、空间、尺度上,都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让人们在畅游园林的同时更能感受到高层次的雕塑艺术带来的文化冲击。这也正是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建园理念的体现。尤其是在2002年底,瑞典艺术大师卡尔·米勒斯的《人与飞马》和《天之骄子》进入雕塑公园,更成为北京城市的重要收藏。
北京雕塑发展的春天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30] “中国姿态·海峡风”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于2007年到2009年在全国巡展。
“时空平台——2001雕塑作品展”[23]于2001年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举行,其间13位雕塑家的20余件新作在首都繁华的商业区亮相。此次参展作品展现雕塑家们呼吸于瞬息万变的社会脉动下,在便捷的消费文明及流行浪潮中重新检索自身的存在位置,并且开发多种材质的潜能特性,拓展了艺术的创新体验,反映了一种强调沟通互动、合作分享的创作意图。“时空平台——2001雕塑作品展”真正地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与大众生活相结合,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更多潜能,是公共艺术的一次学术尝试。
1967年5月2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刊发消息和照片,四个伟大和清华毛主席像传遍全国,迅速兴起“兴建毛主席雕像”的高潮。1967年6月,清华大学塑像小组把从放大到浇筑整个技术过程制成一套材料,各地都到清华大学来索取,甚至有的外省市干脆开汽车来到学校,请清华的雕塑工作者翻好模再用汽车拉回去制成成品。清华大学塑像小组所整理的这套雕塑制作材料后来编辑成为《塑造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一书,这本书是那个时期罕见的关于雕塑艺术的文字资料。书中从主席像的形象设计、套圈放大方法、所需的工具器械甚至到工程的进度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是一本非常具有实用性的书籍。文革时期雕塑艺术家、雕塑工作者极少,但是全国各地却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制作出数目众多的毛主席雕像,可以推测这本书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93年2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罗丹艺术大展”,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罗丹作为一位法国雕塑家,他对中国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雕塑界。他的《艺术论》在中国文化界广为流传,他的《思想者》为大众熟知。因此当罗丹大师的艺术真品与中国观众见面时,尽管媒体没有多做宣传,前来观摩、拜谒、临摹的人们络绎不绝,表现了对罗丹艺术的高度热情,展出的一个月内,观众逾十万人次。
第一章 坚实的起步(1949年-1966年)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